健康休闲全民共享!在温州,体验不一样的生活新方式 | ||||
|
||||
12月22日上午,温州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小康中国·温州故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民生部门专场(第五场),邀请市教育局、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市卫生健康委、市体育局、市医疗保障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温州教育文化卫生体育事业发展方面所取得的进展和成效等有关情况。 姚卡 摄 市文化广电旅游局 以更高品质、更加贴心的文化活动 服务普惠市民大众 1 市县两级公共文化设施实现全覆盖 “十三五”期间, 市县规划和新建、改扩建、提质改造、 整合功能共建大型公共文化设施项目33个, 先后高标准建成了 世界温州人博物馆、瓯海区博物馆、 洞头区文化馆、乐清市大剧院、 永嘉县公共文化活动中心、 平阳县文化艺术中心、泰顺县图书馆、 龙港市文化中心等一批文化设施, 全面实现 “市有五馆、县有四馆、区有三馆”。 其中,96%的场馆被评为国家一级馆。 此外, 温州市美术馆、瑞安市图书馆新馆、 泰顺县文化艺术中心 等一批重大文化和旅游服务设施建设 正在稳步推进当中。 龙港市文化中心 2 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布局持续优化 目前, 全市184个乡镇(街道)均建有馆舍 面积达500平方米以上且独立设置的综合文化站, 其中上等级比例达72.8%, 平均面积达1451平方米; 3621个行政村(社区)均建有馆舍 面积达200平方米的文体活动室。 全市每千人占有群众文化设施建筑 面积106.9平方米, 位居全省前列。 温州数学名人馆 3 公共文化新型空间建设引领全国 我市开创性地推出“城市书房”“文化驿站” 等新型文化空间, 把优质资源和服务输送到群众身边。 截至目前, 我市建成城市书房102家、 百姓书屋73家、文化驿站210家, 成为居民及游客的文艺栖息地, 更是展示温州地域文化的重要窗口。 同时, 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深度参与公共文化服务, 目前民间出资兴办博物馆、美术馆达56家。 此外, 通过因地制宜添置流动舞台车、 汽车图书馆等流动文化设施, 更好地实现了公共文化服务全地域覆盖。 温州城市书房 4 数字化网络布局水平不断提高 综合实施数字图书馆、数字文化馆、数字博物馆 等重点项目, 有效构建公共数字文化资源库群, 实现网上网下互联互通、共建共享。 目前, 全市建有9个广播电视台, 有线广播电视覆盖用户241.17万户, 覆盖率达100%, 入户率达95.1%(含IPTV), 并全面完成广播电视 “村村通”“广播进渔船” “农村应急广播体系建设” 等广电惠民工程。 自驾游温州信息服务平台 市卫生健康委 全力推进健康温州建设 1 医疗卫生服务公平可及明显提升 “十三五”以来, 我市公立医院基本建设总投资超过81亿, 市七医潘桥新院区, 温医大附二瓯江口院区、龙湾院区 附属口腔医院龙湾总院, 市康复医院等建成投用。 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育英儿童医院龙湾院区 截至目前, 15分钟医疗服务圈实现中心城区全覆盖, 80%以上建制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配置巡回医疗车, 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达到87元。 社会办医快速发展, 培育打造温州康宁、和平国际、 温州协爱、南塘中医药特色街区 等多个全国领先的社会办医特色示范项目。 南塘中医药特色街区 2 公共卫生应急管理水平明显提升 重大疫情监测预警、风险评估、流行病学调查、 检验检测、应急处置机制不断完善, 应对能力持续提升, 核酸检测机构增至50家, 建设城市检测基地4家, 核酸日检测能力达到100多万人份。 全市负压救护车可达76辆, 规范设置发热门诊31家。 温州首台核酸采样舱 在年初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击战中, 温州步步为营打好“三个十天”硬仗, 创造性实施“25+1”铁规和“12条”深化措施, 坚持“硬核隔离+精密智控”, 创新“大数据+卫健+疾控+公安+基层”工作机制, 高效承接境外临时航班管理服务任务, 近万名医务人员下沉一线护航复工复产复学复市, 为全国全省防控大局贡献了温州方案, 赢得社会各界高度赞誉。 温州市抗击新冠肺炎医疗先锋队在换岗仪式上集体宣誓 3 区域医疗康养竞争优势明显提升 推进“教研、医疗、康养、智造”四位一体发展, 建成国家重点专科3个, 省级重点学科41个, 国家中医药重点建设专科9个, 省级区域专病中心6个; 温医大附属眼视光医院获批国家临床研究中心, 入选浙江省十大医学重点培育专科。 在国家首次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中, 温医大附一、附二医院评价等级A+, 附属眼视光医院、市中医院评价等级A。 中国眼谷、基因药谷、国科大温州研究院 等相继投入使用, 通过自培和引进新增生命健康方向院士2名, 全市生命健康产业总产值近千亿。 中国眼谷 4 人民群众健康福祉水平明显提升 实施健康温州28个专项行动, 居民主要健康指标接近或达到高收入国家水平, 市本级和10个县(市、区)获健康浙江考核优秀。 市本级和乐清、瑞安通过国家卫生城市省级复评, 省级卫生乡镇实现全覆盖。 高质量办好大肠癌筛查、流感疫苗免费接种 等民生实事, “明眸皓齿”工程成为全国样本, 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服务全省示范。 全省率先建成19个县域医共体, 在基层开设全-专联合门诊220个、 新技术新项目39项, 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优质服务达标率83.08%, 瑞安、洞头医共体获省政府督查激励, 2019年基层就诊率居全省首位。 5G云诊疗平台上线 市体育局 走出温州特色体育发展之路 1 社会力量办体育改革成效显著 2017年9月, 全国唯一的社会力量办体育试点落户温州。 试点以来, 温州社会资本累计体育设施建设投入超过50亿元, 人才培养投入超过1亿元, 举办体育赛事投入超2亿元, 涌现出百姓健身房、 桃花岛冰雪运动中心(足球基地)、 龙舟文化基地等一批改革典型。 桃花岛冰雪运动中心(足球基地) 今年九月, 全国社会力量办体育改革试点现场推进会 在我市成功举行, 国家体育总局和省政府 对三年来温州改革试点取得的成效予以高度评价。 温州社会力量办体育改革试点 获得浙江省唯一“体育改革创新奖”。 2 构建社区亲民体育服务体系 “十三五”时期, 我市全面推进基层公共体育设施建设, 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大幅提升, 截至目前, 全市新建百姓健身房246家、 足球场150个、 小康体育村升级村工程500个、 拆装式游泳池43个、 社区多功能运动场76个、 登山健身步道180条共1200公里。 2019年底, 全市体育场地数量共25266个, 居全省第二; 体育场地总面积达2046.5万平方米, 增长率为31%,居全省第三, 中心城区“10分钟健身圈”基本形成; 全民健身活动广泛深入开展, 举办省级以上赛事活动20项以上、 市级以上赛事活动100场次以上; 全市各县(市、区)每年开展的 全民健身赛事活动总数300场次以上。 目前, 各级各类体育社团发展到1996家, 其中市级82家,4A以上等级39家, 均居全省首位。 温州百姓健身房 苏巧将 摄 3 竞技体育水平成绩斐然 “十三五”期间, 我市共获得1个奥运亚军, 1个奥运季军, 8人获得17个世界冠军, 25个亚洲冠军, 136个全国冠军。 在雅加达亚运会上, 10名温籍运动员参赛获10金4银1铜, 列全省第一; 参赛天津第13届全运会获17金13银13铜, 创造了我市参赛全运会历史最好成绩; 参赛第二届全国青运会共获得23金26银22铜, 居杭州之后列全省第二, 参赛成绩创历史之最。 温籍运动员徐嘉余在2018年雅加达亚运会上拿下五块金牌 亚运三大场馆建设顺利推进, 温州奥体中心二期工程、 瓯海龙舟运动基地、 温州体育中心体育场改造提升 等亚运比赛场馆进度列全省前列, 明年上半年三大亚运场馆将以崭新的面貌 出现在全市人民面前。 温州奥体中心主体育场效果图 4 体育产业实现量质齐升 至2020年底, 全市创成国家飞行营地6个, 省级运动休闲基地5个, 省级运动休闲旅游示范基地4个、精 品线路2条、优秀项目18个; 建成桃花岛冰雪运动中心、 足球基地等重点产业项目。 加快推进泰顺百丈时尚体育小镇、 文成铜岭山冰雪运动小镇、龙湾奥体小镇、 洞头韵动海湾等重点项目建设。 举办百余项国际国内赛事, 提升了温州知名度和城市影响力。 百丈时尚体育小镇国青赛艇训练码头 5 体育融合发展迈出扎实步伐 体教融合取得新成果。 推进武术、冰雪、足球 等体育特色项目进校园。 体医融合取得新进展。 在温州中西医结合医院 试点国民体质测试与医疗健康体检相结合, 将国民体质测试相关项目 正式纳入居民医疗体检项目。 体育文化交流持续深化。 组织温州龙舟队、青少年足球队 赴意大利、西班牙等参加龙舟友谊赛、足球交流活动; 建成并持续提升温州体育史馆, 龙舟文化主题公园、武术博物馆等; 启动筹建国际象棋博物馆、 龙舟博物馆、民俗体育博物馆等。 市教育局 全面打响“学在温州”品牌 1 教育资源高质量供给实现新扩张 在幼儿园建设方面, 连续实施学前教育系列三年行动计划, 完成新改扩建幼儿园392所, 新增学位10.53万个; 新增公办幼儿园184所, 实现了所有乡镇(街道)公办园全覆盖; 全市等级园占比达到99%以上, 其中一二级幼儿园覆盖面达到61.98%。 在中小学校建设方面, 累计实施新改扩建中小学项目476个, 其中竣工投用368个, 分别占全市中小学校总数的45.1%、34.8%, 完成投资额235.9亿元; 中小学生均占地面积提升4.56平方米, 全市总增量达到677万平方米 (相当于新建24班规模的小学361所); 生均建筑面积提升4.17平方米, 全市总增量达到549万平方米, 总量增幅均居全省前列。 2020年建成投用的温州市第二十五幼儿园 2 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迈上新台阶 义务教育“薄改”项目数、投资额均居全省第一; 培育新优质学校300所, 完成乡村“小而优”学校创建100所, 建设“小而美”学校62所; 省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占比达98%, 较五年前提升17.6个百分点; 全市义务教育公办学校集团化办学覆盖率超85%, 乡村公办学校集团化办学覆盖率达100%; 两年间, “互联网+义务教育”结对帮扶658所, 城乡教育共同体建设总量居全省第一, 率全省之先提前一年实现乡村学校全覆盖, 推进城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温州市“互联网+义务教育”城乡学校结对帮扶工作推进会 3 师资队伍建设多措并举激发新活力 “十三五”期间, 推进中小学教师“县管校聘”管理改革 有效地提升了农村、薄弱学校教师队伍整体水平。 70%名师工作站(室)建在农村和薄弱学校, 实现学段学科全覆盖、 乡村“小而优”学校应设尽设; 在骨干教师评选、教师职称评聘、 名师名校长培养遴选等向乡村学校倾斜; 深化“绿色耕耘”送培到县活动, 实现区域分片、学校分类、教师分层的学科组 送培县(市、区)全覆盖; 实施“银龄讲学”计划, 采取定期交流、集团化办学、学校联盟、 对口支援等多种途径和方式, 推动城乡教师交流,促进师资均衡配置。 全面实施“思想筑基、师德铸魂” 专项教育活动, 连续开展师德师风问题专项整治, 培育了一批师德楷模、最美教师。 2019年4月12日,温州市乡村“小而优”学校建设暨初中学校全面提升动员大会召开。 市医疗保障局 打造温州“幸福医保” 1 统一全市基本医疗保险制度 2018年, 市政府出台了《温州市全民基本医疗保险办法》, 有效改善了医保制度碎片化的问题, 提升了医保制度的公平性。 2019年, 建立全市统一的慢性病门诊保障制度, 将慢性病病种范围扩大至14种, 并适当提高城乡居民参保人员 在基层医疗机构的慢性病门诊报销比例, 减轻慢病患者门诊用药负担。 2020年, 以“药品配送平台+医药物流服务商+定点医疗机构” 的医保药品配送网络为依托, 全面推行慢性病药品第三方配送工作, 真正打通药品配送“最后一公里”。 医保政策现场宣传 2 建立健全大病保险机制 “十三五”期间, 先后出台了相关文件, 建立健全大病保险机制。 稳步提升大病保险待遇水平, 参保人员发生的符合医保规定的医疗费用, 经基本医保报销后合规部分, 纳入大病保险保障范围。 建立贫困人群大病保险倾斜机制, 着力缓解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 全力保障参保人员大病用药需求, 落实浙江省大病保险药品和国家谈判药品政策, 对70余种特殊病种用药 实行指定医生和指定药店制度, 参保人在指定药店购药可直接按规定刷卡报销, 进一步方便参保人员就医购药, 减轻了购药负担。 建立健全罕见病保障制度, 将苯丙酮尿症特殊治疗食品和戈谢病、渐冻症 等病种用药纳入保障范围, 并指定5家罕见病定点医院, 方便各县(市)参保人员就医购药, 切实减轻罕见病群体家庭负担。 3 实现全市医疗救助政策统一 2019年以来, 先后制定了 《关于进一步做好医疗保障精准扶贫工作的实施方案》 《温州市医疗救助办法》等政策, 通过政策整合, 对全市医疗救助对象、救助待遇标准、 资助参保政策、起付线和封顶线、就医管理 等进行了全面统一, 充分发挥三重综合保障制度作用, 实现参保缴费有资助、待遇支付有倾斜、 基本保障有边界、管理服务更高效、就医结算更便捷, 最大限度减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 市医疗保障局洞头分局赴鹿西乡开展“三助三红”“三服务”活动 4 开展长期护理保险试点工作 2019年, 出台了《温州市长期护理保险试点办法》 及一系列配套政策, 先行在市区职工医保参保人群试点长护险制度, 重点保障重度失能人员的基本生活照料 和与基本生活密切相关的医疗护理需求, 有效保障失能人员基本生活权益, 提升其生活质量和尊严。 截至11月底, 长护险惠及3442人。 同时,实行多层次护理方式, 重度失能人员可根据自身实际情况 选择相适应的护理服务形式, 满足参保人员不同的护理需求。 建立待遇动态调整机制, 将长护险待遇与失能等级和缴费基数挂钩, 逐年动态提高待遇保障水平, 进一步减轻失能家庭照护负担。 |
||||